别光盯着一亩三分地 也看看土地含金量

2022-08-11 09:50

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“建工厂”。如今呈现这番景象,释放着一个信号:好项目不缺地。

没错,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,敢给“地”就能证明真心。只要是符合发展的项目,都能落得了、落得好。 

从地方政府角度来看,布局全产业链不可或缺,触角已经延伸到更深层次的领域。而纵观企业的特点,正处于产业供应链的关键环节,让全产业链专业化、精细化、特色化。 

不得不说,在寸土寸金的格局下,既要有重点关注的产业,也要把培育的面拓得更宽。 

其中,这就少不了产业升级。 

产业升级绝不是“腾笼换鸟”,也不等同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。实质上是,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转移,而技术升级是实现转移的核心动力。

拼土地 深圳一马当先

在深圳,只要是好项目,一定有地可落。 

一线城市中,深圳土地面积最小,面积约为上海的1/3、广州的1/4、北京的1/8。土地空间不足,一直是制约深圳发展的最大瓶颈。 

然而,在这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,深圳创造出了3.07万亿元的GDP,1.1万亿元的辖区财政收入。 

其中,深圳南山区作为全国经济大区、科技强区,截至2021年,累计培育出182家境内外上市企业,上市企业总数达186家,拥有各类商事主体约39万家。 

值得一提的是,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让南山区粤海街道办名声大作,成为响彻全国的“最牛街道办”。说白了,粤海是南山经济的“扛把子”。 

这个面积仅有14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区区20万人的小街道,却创造了不少于2500亿元的GDP。

简单地算一下,每天都会有职业人群从宝安、龙华、罗湖等地赶来粤海上班,实际就业人口肯定不止20万。 

换句话说,2500亿的GDP不全是常住人口创造的。但就算不是常驻人口创造,这个总量放到国内也非常惊人。 

当然了,巨量GDP的背后,其实是众多优质的企业。上市公司超过百家,比肩中部三省。

除了上市公司,还有独角兽企业。另外,国外巨头的中国办事处也设在这里,像高通公司、苹果公司、英伟达等。 

可以说,中国高新技术产业,最前沿的行业都云集在这里,实打实的是一个中国“硅谷”的模样!

强疏解 北京先见之明

往前看,北京一直处于“疏解腾退促提升”的城市变革中。不难想象,产业转移与升级是“板上钉钉”的事了。 

早在2013年初的西城区“两会”上,时任区委书记王宁曾算了一笔账:动物园地区有2万多个服装批发商,他们每年给西城区带来的经济效益约为6000万元。但政府支付的交通、环境等管理费用却超过了1亿元。 

之后,中央对北京今后的发展提出要求,把“非首都功能”压缩和疏解到周边。

数据显示,从2014年到2020年的7年间,北京一共迁出7000家企业,平均每年往外迁出1000家左右,包括制造、零售、批发、运输、仓储等业态。 

拿当时的“动批”来说,外迁通知来得很快。 

2015年初,北京动批疏解时间表公布:要在2017年前,疏解掉动批30万平方米的市场,同时疏解从业人员3万人,减少流动人口5-10万人。 

企业就像流水,始终会流向对自己有利的地方。而企业的流动性,则直接反映出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。 

经过一番“折腾”,虽然产业被迁移了,但也腾出了足够的空间,接纳更多的“高精尖”产业涌入其中。 

动批族四散各地,金融人粉墨登场,北京动批变身“金科新区”。 

金科新区作为西城区的金融科技企业示范区,截至2021年底共有7家企业入选北京市“专精特新”企业名单,包括云粒智慧、国政通、清格科技、星际荣耀等。 

所以,从“动批”搬家到“央企”离京,盯着北京在“减量瘦身”,却没注意到在寸土寸金的土地上,填充了“专精特新”的空白。 

“北京制造”向“北京创造”转移,这是首都的强大。当从“集聚资源求增长”到“疏解功能谋发展”,北京产业换挡升级迎来了机遇。

破瓶颈 产业升级内生性

有一个“圆珠笔之问”,不知大家是否知道? 

圆珠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。球珠中国自产且出口,而直径仅有2.3毫米的球座体,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原材料,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、日本等国家手中。 

谁能想到,小小的球座体,也会成为卡脖子的东西。 

从“制造大国”迈向“制造强国”,必须将触角延伸到更深层次的领域。但是,要想念好土地集约利用“经”,产业升级是最有效的途径。 

不过,大多数地方对于产业升级是模糊的。甚至认为,“腾笼换鸟”就是产业升级,或以高新技术工业替代现有工业就可以了。 

从经济政策的角度看,目前有两种关于产业升级的视角居于主导地位。 

第一种是宏观经济政策。只要“市场出清”,化解掉过剩产能并淘汰掉“僵尸企业”,产业升级就会自动发生。 

第二种是传统产业政策。直接被定义为技术突破,在研发上大量投入,最后专家评审验收给结果,其实就是把高新技术与产业升级划等号。 

其实不然,产业升级具有“内生性”,主要力量产生于产业发展过程本身,即来自企业的创新活动。

01不局限腾笼换鸟思维

以行政手段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,并不是长久之事。 

比如,通过行政手段筛选项目,把低端产业挤出去,再引进高端产业。还体现在全国各地一窝蜂地建设大数据、云计算、机器人等产业园上。 

这种“自动化”的方式,完全是不可能操作的。

02止步于“一招鲜”幻想

产业升级是一个演进的过程,地方出台相关政策,采取促进、引导和激励的方式,避免采取“休克疗法”的方式。 

制造业经验与技术是不断迭变的,这些一定是产生于已有基础之上的。所以,对待产业升级的政策思维绝不能是“一招鲜”,否则会影响整个产业结构,反倒无助于产业升级。 

不难说明,产业升级必须是“基础广泛”的升级,既包括发展高新技术工业,也包括现有工业向更高技术水平、更高生产率和更高附加值的产业活动转移,而后者对于寸土寸金的城市尤其重要。

来源:招商网络

展开
订阅招商网络邮件周刊,每周行业资讯,最新政策信息、项目信息为您推送

全部

招商资讯

载体信息

产业园区

优惠政策

研究报告

项目播报

订阅
投资咨询热线
400-168-6016
  • 产业扶持政策
  • 企业投资政策
  • 土地厂房政策
  • 其他相关咨询
  •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
    快去查看吧~